“教育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,不能太急躁。”
面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,我们或许能从这句温馨的话语中找到答案,用爱与耐心,陪伴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困惑。同时,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和专业机构携手,形成强大合力,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轻松前行,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。
学习困难背后隐藏的情绪问题——
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
“以往,学习困难门诊就诊人群以13岁以上的孩子居多,尤其是15岁到18岁的青少年,13岁到15岁的次之。然而今年,9到12岁,特别是六年级的孩子数量有所增加。这些孩子因情绪问题,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、学习效率下降、学习动力不足、厌学、回避社交等表现。虽然以学习困难为由来就诊,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存在抑郁等心理问题,还有些存在注意缺陷、多动或智力缺陷等问题。”银川宁安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副主任常少华告诉记者。
多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涵盖两类:一类是器质性疾病引发的心理问题,主要包括自闭症、多动症、选择性缄默症等;另一类则是心因性问题,像焦虑情绪、抑郁状态以及因学习压力过大、社交障碍等引发的心理困扰。
值得注意的还有校园霸凌。采访中,有医生介绍,今年接诊了因校园霸凌引发抑郁的案例,涉及肢体殴打、语言侮辱等。有的孩子因被同学孤立、嘲讽,出现情绪问题,甚至需要住院治疗。比如有个孩子提到,同学经常“内涵”他、攻击他,让他自尊受创,逐渐不愿上学、回避社交。校园霸凌不仅会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,更会对其心理产生长期负面影响,易导致孩子出现抑郁、焦虑等心理问题。
当下,还有部分青少年受到容貌焦虑的困扰,进而陷入体像障碍的困境,出现过度整容的行为。例如,有些青少年明明拥有高挺的鼻子,却主观认为其“塌陷”,从而陷入焦虑情绪。实际上,这类孩子背后隐藏着焦虑和强迫等心理问题,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十分重要且必要,同时需重视心理层面的及时干预。
“孩子出现心理问题,和家庭、学业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关系,家长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。”常少华说。社会上一些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偏差和误导,导致一些家长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,盲目选择不正规的治疗方式,不仅浪费时间和金钱,还可能延误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。
学习压力、人际关系易引发心理问题——
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温馨的家庭港湾
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,家庭环境、家庭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。家庭教育的不当方式和态度,容易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。同时,部分家长更为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,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当前,学习压力、人际关系等是容易引发孩子心理问题的因素。“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,家长过度宠溺包办的现象较为普遍。他们只要求孩子学习好,让孩子不用操心其他事情。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,由于缺乏社交机会和沟通技能,他们往往难以与人相处,不易融入集体。例如,有的孩子在学校里总是习惯独来独往,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,与同学交流时也常常表现冷漠,这背后正是家庭过度保护导致其社交能力发展受阻。”常少华分析。
家长的态度与认知,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问题能否得到及时干预与科学治疗。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样一个案例:有个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仅一两个月,自身觉察力强,便主动告知家长“最近情绪不佳,想去医院看看”。家长随即带其就诊,因病史短、症状轻,孩子后期恢复迅速。然而,有一些孩子就没那么幸运了。他们的症状已持续数年,家长却对“去医院看心理问题”有偏见,不愿意带孩子就医,甚至认为孩子“太矫情、太脆弱”。即便孩子好不容易说服家长前往医院,确诊后需要治疗时,家长还会纠结“吃药会影响大脑功能”,致使治疗拖延。这些孩子的恢复效果则远不及早期干预的孩子。
此外,家长缺乏边界感,易使孩子陷入心理困境。一名来就诊的高一男生对医生说,父母没有界限感,对他的生活干涉过多。据了解,这名男生性格内向、腼腆,从小学到初中只有一个好朋友,两人关系很好。但他考上高中后,朋友没有考上,父母便禁止他们再来往。男生感到更加孤独,再加上高中学业压力大,他变得更加孤僻,情绪很差。
宁夏心源教育咨询中心主任、心理咨询师陈沛其认为,社会交往减少、生活方式不健康、学习压力过大等是造成青少年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。如今,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课业学习和电子设备上,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和面对面的人际交往,导致社交能力下降,情绪调节能力变弱。他们习惯通过电子设备与他人交流,在现实生活中却不知如何与他人沟通和相处,遇到问题时也难以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。
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和专业机构携手——
多方合力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
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,需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和专业机构携手共进,形成强大合力。在今年自治区两会上,自治区政协委员李艳丽结合调研成果,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,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。
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,家长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心理影响深远。李艳丽委员建议,家长应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空间,鼓励他们参与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,既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,又能增强责任感。同时,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,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,而非简单忽视或一味指责,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。
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,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课程,将其纳入常规教学体系,让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,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。此外,建议学校要加大心理疏导工作力度,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室,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。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不容忽视,这能增强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,使其能够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,并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,构建校内校外“防护链”。此外,推动学校、家庭和社区加强沟通与合作,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。
科学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文体活动也至关重要,这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身心,缓解压力。教师还应多关心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,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,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。
社会层面应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支持。应鼓励医院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,配备专业的精神科医师,提高心理诊疗水平。持续加大公共医疗供给,为有需要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更多心理治疗资源。此外,扩大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,通过高校教育、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,提高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。
目前,一些公益项目已经在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而努力发挥作用。“益”起成长困境儿童心理援助项目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该项目针对银川市兴庆区、金凤区、西夏区的困境儿童及其家长,精准聚焦困境儿童心理疏导、爱与陪伴、生命价值教育等需求,提供专业心理援助。
项目运用“社工专业+心理专业”模式,开展情绪调适、认知重建、行为管理治疗小组等活动,帮助困境儿童充实内心力量。同时,项目开展亲职教育促进亲子沟通,给予家庭支持;开展公益宣讲及志愿服务活动,营造有利于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社区、校园环境,链接家庭、社区、学校支持系统,预防心理问题发生,促进身心健康发展。该项目自2020年开展以来,共开展活动176次,累计援助困境儿童及家长3752人。
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、民族的希望。我们必须以更加科学的态度、更加有效的措施、更加温暖的关怀,为他们撑起一片健康的心理晴天。(记者 杨淑琼 实习生 马存玲 刘红梅)